(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经济服务化是大势所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服务业占比基本在60%以上。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全面深度渗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服务业扩容提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产业演变特点,都充分印证了这个趋势。
多年来,服务业是稳增长、促就业和惠民生的主要力量。2023年,服务业的这种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升。其中,服务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同比增长6.4%,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6%,比2022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1%,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个百分点。可见,我国服务业保持持续扩张态势,强劲复苏的态势非常明显。同时,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扩张区间,均值为54.7%,高于2022年同期6.5个百分点,尤其是与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值升至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有力支撑了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值均比2022年同期大幅回升,市场明显回暖,服务消费正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新亮点,在扩内需、优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劳动就业方面,服务业作用尤为突出。“稳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比如,正常情况下,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制造业多25%左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创新,“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持续发酵,以平台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这些新经济、新服务的出现,不仅开拓了就业新领域,有效发挥了各类服务平台带动就业的独特效应,还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切实缓解了就业压力。
服务业强劲复苏为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那么,巩固服务业强劲复苏态势、推动服务业快速优质发展,继续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可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方面,在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结构中提升消费服务品质。一是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实现供需匹配。应高度重视并加大对发展型生活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首先加大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社会福利机构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更多的民营市场经营主体从事生活性服务业,切实增强市场活力。二是引导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实现了生活性服务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了服务功能的提升。应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服务数据开放共享,但也需创新监管模式,加强风险防控。
另一方面,在深化“两业融合”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抓住数字技术关键变量赋能“两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行业,往往需要嵌入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中。应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服务的精准、高效和高质量,形成二者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生产性服务结构,实现高端化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而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所需的研发、设计就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引导不同类型企业依托创新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专业化服务的规模化、高效化和集群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